讲师
李 尧
李尧,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网络系统控制与优化、无人系统智能调度与协同等方向的研究。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以第一作者在控制理论、系统工程等权威IEEE汇刊及相关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任控制领域期刊Frontiers in Control Engineering 编委,并担任多个知名国际期刊的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曾获上海市自动化学会最佳博士学位论文奖、上海市自动化学会最佳论文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学术年会最佳理论论文奖、上海交通大学优博论文提名奖等荣誉。
邮箱:liyao@shu.edu.cn
刘晗笑
刘晗笑,博士,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获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计划和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2021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联合博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启明星项目(扬帆专项)、上海大学青年英才启航计划,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顶级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近20篇论文,包括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和Automatica等,并参与撰写领域专业书籍《Safety, Security, and Privacy for Cyber-physical Systems》,授权与受理国家发明专利近10项。长期担任IEEE TAC, Automatica, IEEE TCNS, IEEE TII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 深度强化学习及其在自动驾驶、智能仓储等领域的应用、多机器人编队与运动规划、信息物理系统安全与隐私等。
欢迎对深度强化学习、多机器人协作、无人机编队、安全控制研究方向感兴趣的硕士研究生加入,也欢迎对科研感兴趣的本科生提前加入实验室!
电子邮箱:hanxiaoliu@shu.edu.cn
个人主页:https://hanxiaoliu.cn/
课题组主页:https://group.hanxiaoliu.cn/
王 超
王超,男,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近期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
(1)多模态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2)常识知识推理与视觉问答;
(3)因果关系指引下的模型可解释性分析;
(4)基于强化学习的大模型推理;
(5)可信赖的模型设计与分析。
项目支撑: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科研成果:近年来在国际人工智能顶级会议与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人工智能旗舰期刊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创刊以来由上海科研机构独立完成的首篇论文);数据挖掘顶会WSDM 2022 (入选 one of the best-ranked papers)等;授权国家专利1项。部分成果已在阿里飞猪、美团等科技公司实现落地应用。
科研兼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担任Machine learning、Applied Intelligence、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Knowledge-Based Systems等中科院1/2区期刊,以及AAAI、IJCAI、NeurIPS、ICML、ICCV、CVPR等人工智能顶会独立审稿人。
学生培养:指导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支持参与高水平竞赛,鼓励探索难且正确的事情。
硕士招生:欢迎有上进心,具有良好数学背景或编程能力的同学报考
联系邮箱:cwang at shu.edu.cn
办公地点: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418办公室
团队主页:https://shupir2.com/
王 越
王越,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本(2013)、博(2017)均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联合培养。2023年1月进入上海大学工作。
研究方向:
主要面向功能器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长期从事4D打印工艺与应用、微纳器件与微型机器人、人工智能辅助的结构设计优化、可穿戴柔性传感等前沿领域研究。
项目支撑: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上海大学青年英才启航计划。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
学术成果:
累计发表SCI/EI论文15篇,以一作或通讯身份发表包括Advanced Materials、Sensors and Actuator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国际顶级期刊10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学术兼职:
上海大学微纳操作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担任IEEE RA-L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本科生教学:
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智能机械工程要素3》、《先进制造基础》、《智能3D打印技术》等。
教学实践: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铜奖、多次获上海市金奖、铜奖,“挑战杯”上海市银奖等多个省部级和校级奖励。主持本科生跨学科联合大作业,长期指导本科生开展学术训练。
研究生招生:
热爱科研,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具备实践动手能力。欢迎机械、计算机、控制、材料、生物等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欢迎对科研感兴趣的本科生提前加入实验室!
联系方式:
邮箱:yue_wang(at)shu.edu.cn;
办公室:未来技术学院418
张闻华
张闻华,博士,讲师。2017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菁英班,2023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计算机系,现任上海大学教职。主要研究范围为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以及医疗图像处理,包括细胞核分类和三维医疗体数据简化。在相关领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期刊论文三篇,包括顶刊医疗图像处理TMI, Medical Image Analysis,和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顶刊TVCG, 累计影响因子之和超30。持有相关专利三份,且曾带领队伍参加国际竞赛CoNIC 2022并荣获冠军。
邮箱:wenhua-zhang@shu.edu.cn
魏宏宇
魏宏宇,博士,讲师。2023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任上海大学教职。主要研究方向为组合导航技术、无人系统环境感知与场景建模技术以及多源融合SLAM技术。累积发表SCI/EI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参与多项ZF重大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及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邮箱:weihongyu@shu.edu.cn
章昱昭
章昱昭,博士,讲师。2024年6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上海大学教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感驱一体化微型机器人、微纳智能系统、4D智能制造。在相关领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5篇,包括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累计影响因子43.5。
邮箱:zhangyuzhao@shu.edu.cn
马 钢
马钢,博士,讲师。2024 年 12 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25 年 1 月加入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方向聚焦于智能感知与自动化,涵盖点云/图像配准、多模态信息融合、3D Gaussian Splatting、SLAM等领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与会议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包括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JCAI)、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TGRS)、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 (RA-L)等,期刊论文累计影响因子接近 30。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 项。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ASE)、IEE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TMECH)、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TNNLS)等SCI期刊及CCF A/B 类人工智能顶级会议 IJCAI、ECAI的审稿人。
联系方式:magang@shu.edu.cn
聂 融
聂融,讲师,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CSC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聚焦于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优化与控制、多模态系统滑模控制、线性/非线性控制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10多篇论文(ESI高被引论文2篇),其中包括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等。长期担任IEEE TAC, IEEE TII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联系方式:nierong@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