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汪小帆
汪小帆,上海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自然科学牡丹奖等。现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复杂大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国际网络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IEEE Trans. Network Science & Engineering》执委会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与系统控制专委会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复杂网络分析及控制
邮箱:xfwang@shu.edu.cn
彭 艳
彭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海洋无人艇、海洋环境动能自孚能技术与部组件。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国家级青年人才获得者,中国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团队获得全国首届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劳动模范团队。
带领团队研制了10余系列无人艇,取名 “精海”寓意用精卫填海的精神,打造精确执行任务的智能装备,“精海”系列无人艇,在东海、黄海、南海、南极执行大量任务,为我国海洋战略及应急探测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五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等10余个奖项。
罗 均
罗均,上海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5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2007年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同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2003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智能无人艇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智能制造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奖,同年获得上海市领军人才奖,2008年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带领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16年、2019年)。主持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近40项,负责的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重点项目(结题为优秀)、国家杰出科学基金项目(中期考核为优秀)、面上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主题项目,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发表论文200多篇,发表/录用包括Nature子刊、IEEE会刊在内的SCI论文85篇,EI论文15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3项。
谢少荣
谢少荣,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 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进计划、上海领军人才计划。带领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16年、2019年),201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复杂海况典型无人艇集群应用验证平台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课题、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等。
蒲华燕
蒲华燕,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智能无人艇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成果两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9年和2016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上海市青年杰出科技贡献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她还入选了上海科技英才、上海市巾帼创新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多项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IEEE最佳论文奖。长期从事机器人技术研究,研制了应用于极端工况下的探测机器人装备。指导的研究生获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的最佳论文提名奖、世界机器人挑战赛共融机器人最佳团队协作奖,多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
任肖强
任肖强,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入选2019年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一项。2012年获得浙江大学学士学位,2016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其后在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任肖强教授围绕信息物理系统的安全以及资源优化利用等领域,在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 , Automatica以及IEEE Trans. Signal Processing控制和信号处理的旗舰期刊发表文章13篇(其中11篇为长文)。
郑建勇
郑建勇,上海市东方英才,现担任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第一届无人系统专委会委员等,具有10余年航天领域产品研发、型号研制及工程化应用与转化工作经历,曾担任主管设计师、副主任、处长及副部长等多个职务。多年来一直从事卫星姿态快速机动控制、微纳卫星GNC系统技术、航天飞轮储能技术等研究工作,支撑了多个重大航天型号任务。现主要方向为水面无人装备智能探测感知、自主导航、减摇与稳定控制及AI for Science技术应用等,出版专著2本,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省部级荣誉奖励5项、航天科技集团荣誉奖励2项。
邮箱:zhengjy@shu.edu.cn
齐俊桐
齐俊桐,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天津大学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多年来致力于机器人与无人系统自主控制及集群控制技术研究、产业化相关工作,承担国家863、973、国防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航空科学基金等项目等40余项,公开出版专著1部,在JFR、ICRA、IROS等权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相关成果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国家电网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等。
邮箱:qijt@shu.edu.cn
李小毛
李小毛,博士,上海大学研究员、博导。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现任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总工。2003年7月获沈阳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士学位,2008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在南京中电14所从事雷达软件总体和雷达数据处理方面工作,2014年至今在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从事无人艇总体及其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排名第5),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排名5)。
Email:lixiaomao@shu.edu.cn.
李孝伟
李孝伟,上海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无人系统海洋环境自适应、计算和设计空气动力学、流固耦合、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方法。主持、参与完成上海市教委科委项目、航天支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航军工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项。
岳晓冬
岳晓冬,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之后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曾于2008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任研究助理,2017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任研究员,2011-2012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2013年进入上海大学工作。从事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软计算与决策支持系统。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40余篇中科院或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1-2区期刊、会议论文。主持/完成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骨干参与/完成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现为IEEE计算智能学会成员,国际粗糙集学会成员、国际信任函数与应用学会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副主任、机器学习专委会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担任高水平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roximate Reasoning》(CCF B)、《Array》领域编辑及多个国际期刊编委。长期担任AAAI、CVPR、PAKDD等高水平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曾任领域知名会议ICME2012、DSAA2014与RSKT2014出版主席,Belief2020与IJCRS2022会议副主席。曾获上海大学第七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后等荣誉,作为团队骨干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个人主页:https://xiaodongml.github.io/
徐 梁
徐梁,2022年11月加入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22年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1和201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就读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并于2018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相继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其研究方向为通信受限的网络化控制、数据驱动控制、深度神经网络与控制等,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和Automatica等,出版专著一部。更多信息请参见:https://lxutn.github.io/index.html。
联系邮箱:liang-xu at shu.edu.cn
王 标
王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22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海外),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项目,上海大学“伟长学者”计划。入选上海市教委教育教学专家,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学术桥评审专家库成员;Science会员,中国力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振动力学学会高级会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会员。围绕能量俘获与柔性传感等领域,王标教授近五年在Science Advance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 Advanced Scienc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Energy,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等旗舰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多项。参与JG项目1项(4000万),参与其他项目多项。
课题组常年招收具有力学、材料、机械等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与博士后,欢迎对科研具有好奇心、上进心,对人生有目标、有志向的同学报考。
Email: biaowang6@shu.edu.cn
Google Scholar: 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hl=en&user=3V-2U6EAAAAJ
课题组网站: www.wangbiaolab.com
解杨敏
解杨敏,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并在该校从事博士后及客座讲师工作。2015年进入上海大学工作,从事无人系统智能感知及决策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方向为多传感融合、SLAM、路径规划、集群智能。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参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委员、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及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获得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
邮箱:xieym@shu.edu.cn
张 泉
张泉,教授/博导,上海市东方英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海洋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机器人精密驱动与感知,无人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等。在Science Robotics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热点论文;主持国家级项目/课题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
邮箱:lincolnquan@shu.edu.cn
彭亚新
彭亚新,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获法国里昂高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双校博士学位。主要从事AI for Science理论、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技术研究及应用落地,具体包括物理计算基座模型、智能体决策中的强化学习泛化性理论、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及智能体(无人系统/机械臂)感知中的保结构理论和智能算法。在IEEE TNNLS、TMM、AAAI和IJCAI等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刊物/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和工业检测/机器人横向项目8项,参与数10项国家重点/专项项目。欢迎数学成绩较佳、踏实认真、喜欢应用落地的学生报考。
联系邮箱:yaxin.peng@shu.edu.cn
办公地址:未来技术学院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