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延明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于都的“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口”,伫立良久,眺望凝思,并动情地接连说出四个“不要忘了”:一是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二是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三是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四是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言之谆谆,情意殷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之时专程寻访中央红军万里长征出发地,可谓意味深长。
一、长征精神的淬炼背景
中小学时代,老师就经常教育我们:“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更是朗朗上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975年10月,因患癌症已做过五次手术的周恩来总理,让人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倾听着长征路上的豪迈旋律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1984年4月,77岁的美国著名记者、全美作家协会主席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不顾年迈体弱戴着心脏起搏器,用3个月时间重走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他在1985年10月出版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评述:“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美国1999年8月出版的《人类1000年》中遴选了从公元1000年至2000年人类历史进程中的100个重大发现和辉煌事件,中国只有3个入选: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的帝国和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长征:伟大的战略远征
长征,是一次淬炼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和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和历史丰碑。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在“左”倾教条主义领导指挥下失败后,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25军先后被迫撤离苏区、进行长征。1934年10月10日晚,红军第一方面军8.6万名指战员在江西于都悄然渡河,踏上千难万险、气壮山河的伟大征程。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长征途中,英雄的中央红军在艰难险阻中一路勇毅前行。他们血战湘江,抢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走出大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驻陕甘苏区吴起镇,在甘泉附近地区同红15军团会师。红2、红6军团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1936年10月9日、10月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现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从1986年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起,纪念日期改在10月22日,因为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的这次会师,是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次会师,它和十几天前的一、四方面军会宁会师一道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大会师,战胜了长征中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达到了全党全军的空前统一和革命大团结,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最终结束。
(二)长征:伟大的历史转折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长征初期的湘江之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与30万国民党军队激战5昼夜、突破第4道封锁线之后,中央红军由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据聂荣臻元帅回忆,就连一向刚愎自用的博古(秦邦宪)也泪水不断,在行军路上一直拿着一支手枪在自己的脑袋上比划,被他劝阻。几万人头换来血的教训:中国革命要走中国道路。
◆油画《遵义会议》
在此生死关头,里程碑式的遵义会议紧急召开。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惨遭失败和长征初期惨重伤亡的教训,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从而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家长式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开创新局最关键的保证。“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毛泽东,以其胸怀、睿智、毅力和魄力,率领党和红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所以说,伟大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三)长征:伟大的战争艺术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愧是血与火洗礼的英雄方阵,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不啻为军事指挥艺术的百科全书。
1935年5月25日9时至29日17时,短短的4天又8个小时,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5月25日,中央红军先遣队到达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红1团的18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靠一条小船强渡大渡河,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5月26日,毛泽东赶到安顺场渡口。当时唯一一条木船的最大容量只有40人,往返一次要1个多小时。照此速度,全军2万多人全部到达对岸需要1个多月。
在将士束手无措之际,毛泽东想起在《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中学到的有关泸定铁索桥的知识,果断决定:速出奇兵从安顺场继续沿岸北上,夺占240里外的泸定桥。5月29日,当红4团先头部队以生死时速奔袭一昼夜赶到泸定桥时,所有桥板已被敌军全部拆除,只剩下13条铁索链。先头部队选拔22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攀铁链匍匐前进,飞夺泸定桥。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大渡河,跳出了蒋介石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四)长征:伟大的红色文化
如今,红军长征已经成为一种红色文化。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名叫“长征”,第一艘核潜艇也叫“长征”。还有长征站、长征街、长征路、长征医院、长征小学、长征出版社、新长征突击手等。
需要说明的是,最初并无“长征”这一概念,当时一般称为“突围”“转移”“西征”“战略转移”“长途行军”等。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写道:“我工农红军从江西转移作战地区,长征到川贵边地域。”这是红军第一次提到“长征”一词。5月22日,中革军委以朱德总司令名义颁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
◆1935年9月17日,担任前锋的红4团突破由四川通往甘肃的要隘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图为腊子口
8月5日,《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称:“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长征”一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中央文件中。9月12日,在俄界会议上作出的《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把中央红军的长征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首次细论“长征”。他说:“根据一军团司令部阵中日记计算,我们已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这是第一次认定中央红军的长征行程为“二万五千里”。
二、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最先提出“长征精神”的是毛泽东。他认为,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长征不仅是军事行动和政治理想,更是人类不朽的精神锻造,开辟了党和红军创造历史的精神航道。为了宣传长征精神,毛泽东与杨尚昆在1936年8月5日联名致函红军指战员,要求从“扩大国际影响”和“进行国际宣传”的高度,“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然后出版《长征记》一书。这一倡议得到热烈响应。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后,周恩来也提出:“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至1936年11月,共征集稿件200余篇、50多万字,经编委会加工修订,形成110篇共30多万字的定稿,并于1942年11月正式取名《红军长征记》付印。这是第一次以长征亲历者讲故事的形式展现长征精神,对传播和弘扬长征精神起了极大作用。
◆朱德签名的1942年版的《红军长征记》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长征的艰难险阻中用理想、意志、行动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是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现。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笔者仔细作了比照,这一表述,与1996年10月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2006年10月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表述完全一致。换言之,“长征精神”的这一概括,是三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统一口径。
(一)“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理想如炬,信念如钢。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萧华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途中,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面对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绝地断粮、险象环生等生死考验,红军将士能够共克时艰、战胜强敌,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信念。张闻天1938年在给陕北公学师生的报告中说:“长征中我们的确曾经碰到了无数困难……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
57岁的徐特立(50岁入党),作为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拄着拐杖跋涉前行,配备的马总是让给伤病员骑或驮东西。他回忆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我)骑马时间至多不过二三千里。自抵卓克基以后,我的衣服,从脚上的鞋一直到头上的帽子,都是自己缝的。在缺乏粮食的草地,我也一般的吃草。”后来在延安庆祝徐特立六十大寿时,丁玲和周小舟等人凑了一首诗,其中四句是:“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青山与绿水,徐老永不老。”1982年2月6日,习仲勋在纪念徐特立诞辰10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以徐特立同志为榜样,增强党性锻炼,树立良好的党风,并且把它推广到广大青年和全国人民中间去。”
据参加过长征的吴先恩将军回忆,在翻越海拔5470米的大雪山——党岭山时,发现有许多冻僵的先遣队红军的遗体被埋在雪中,其中有一位胳膊高高地伸在雪堆外面,拳头攥得紧紧的。路过的红军上前用力把手掰开,发现他握着的是一张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刘志海同志临死前仍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并不忘向党组织交纳最后一次党费。这是多么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啊!
(二)“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迎难而上、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核心。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数万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自1934年10月长征到1936年10月结束,三大红军主力出发时是20.6万人,沿途补充1.7万人,共22.3万人,但到胜利会师时保留下来仅有5.7万人。红军将士途经14个省,跨越近百条江河险滩,攀越40余座峻岭高山(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走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草地荒原,还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天空每日几十架飞机轮番轰炸,地上数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牺牲的指挥员中仅师职干部就达80多人、营以上干部430余人。红军长驱25000里,平均每天行军约74里,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人牺牲,英勇悲壮。
◆表现红军将士在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中浴血奋战的雕塑
长征是对生命的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的一次伟大发现,红军那钢铁般的意志,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仰望生命巅峰的界碑。在湘江战役中,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最后因弹尽粮绝、腹部受伤而被俘。躺在担架上的他宁死不屈,在被押解途中忍着剧痛手撕伤口,把肠子掏出来拧断,壮烈牺牲。无独有偶,1935年3月29日强渡嘉陵江时,女红军石磨玉的肚子被弹片划开,肠子掉了出来,她用手将肠子塞回腹部,裹紧衣服勒紧腰带继续划船,直到送战友冲上阵地才倒进江中,牺牲时年仅19岁。
长征途中,红军那种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感人至深。部队在通过冰天雪地的云中山时,将军看到一位冻死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浑身是雪。将军问: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御寒衣物为什么没有发给他?将军怒吼道:“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一阵沉默后,终于有人小声说了一句:“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落下了大滴的泪珠。他缓缓地举起右手,向烈士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经考证,这位军需处长叫胡军(1889-1935),他在最寒冷的时候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这位将军便是红5军团总指挥董振堂(1895—1937),后任西路军第5军军长。在攻占甘肃高台县城后,被国民党马步芳部2万余人包围,激战9天9夜后壮烈牺牲,时年42岁。
(三)“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长征精神的精髓。1935年1月,我们党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首次独立自主地召开遵义会议,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挨打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根据敌众我寡的实际,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全党全军精神大振;在政治上,把长征的“大搬家”变成北上抗日,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同张国焘主张南下并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统一战线上,逐渐由“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所以,毛泽东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参加红军的彝族战士
一切从实际出发,还体现在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和政策上。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进入冕宁县境的彝海边,红军向彝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革命道理,逐步消除了他们对红军的误解和对抗。总参谋长兼先遣队司令刘伯承还按照彝族的传统习俗,同沽基部族首领小叶丹歃血盟誓,结拜为兄弟,团结了彝族上层人士。同时,红军还帮助他们建立了“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并赠送武器、弹药,支持彝族人民开展反压迫斗争。“彝海结盟”为红军顺利通过彝民区继续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坚决维护革命队伍的团结统一,是长征精神的显著特征。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从顾全大局出发,根据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多数人的思想认识水平,着重解决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对政治路线问题待以后适当时机再逐步解决,避免了党内的争论和分歧。为了团结红四方面军一道北上抗日,党中央在同张国焘的错误行为进行斗争的同时,以最大的耐心作了适度的让步。周恩来主动将自己的红军总政委一职让给张国焘。同时,党中央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极大关怀,使红四方面军最终有勇气冲破张国焘的阻力,坚定地回到党中央怀抱,实现了全党全军的大团结,为抗日救亡奠定了基础。
长征途中,一些自知无法活着走下去的红军,牺牲前都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放在一边,为的是让后面走来的红军能够穿上御寒。为了让大家吃上野菜,部分红军冒着生命危险提前试尝,有的腹泻不止,有的中毒身亡。
(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依靠人民、艰苦奋斗、坚持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是长征精神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中列举了长征路上女红军“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罗霄山脉南段一个瑶族村落。1934年11月,长征经过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也留下了一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9月16日到该村考察“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曾关切地问道:“最后这3名女战士有没有找到下落?”讲解员说:20世纪80年代“半条被子”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老同志在全国展开了寻找3位红军女战士的活动,可惜没有找到她们的下落。后来邓颖超托人给徐解秀送来一条新被子。
1935年3月16日,朱德在长征途经贵州仁怀县时,亲笔写下一条标语:“实行‘耕者有其田’!”至今墨痕犹存。红军帮人民,人民爱红军。整个长征过程中,沿途人民共为红军各部队筹集了上万吨粮食,补充了约2万人的兵员。可见,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三、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是保证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使命,为崇高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不懈奋斗;必须恪守人民至上原则,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必须艰苦创业、开拓奋进,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永葆革命本色,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必须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从严治党、惩治腐败,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不懈奋斗。概言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原文转自公众号“党史博采”,原作者韩延明,供广大党员参考学习